易瑜
易瑜(1868年一1932年),幼字湘腕,后字仲厚,号玉俞。汉寿城关镇人。江苏布政使易佩绅之女。自幼随父游历苏、赣、川、鄂等省,从兄顺鼎就读,有咏絮之才。一日侍父夜坐庭中纳凉,父以“团扇如明月”试对,她构思之际忽见一萤虫飞过,灵机一动,脱口而出“流萤似朗星”,工仗、雅切,深得父母怜爱。及笋与秀才黄仲芳结婚,倩影联唱,相得益彰。她学识广,根底深,诗才横溢,为清末民初全国著名女诗人之一。有诗集《湘影楼诗》和传记体小说《西园忆语》、《髻龄梦影》行世。
她的诗深厚、幽秀、明丽、婉挚、清旷。早期作品大都描写少女时代的优裕生活。“年华如锦春如海,剩有娇凝性未更”,正是一个聪明伶俐、天真烂漫少女的自画像。“招手白云天近也,吹笙来伴许飞琼”,在轻快的节拍中表达出开朗愉快的心情。作为一名女作家,她在诗里揭示出自己的内心世界,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。“兰房暑气清,明月何皎皎,垂鬟出浴初,宛转依郎抱。飞蚊损玉肤,从郎索长爪。”大胆写出“闺房之内,夫妇之私” 的细腻情节。十二首《折杨柳歌》委婉而含蓄地表达闺中寂寞和离情,都是抒写闺情的名篇。中年之后,诗人频添家国之感,身世之怨,一面为家计所迫,一面为国家担忧,作品赋予现实内容。“方今圣朝日多事,蛮夷攘夺中华界,我虽琐琐裙钗流,亦存君国同仇气。此身虽恨非男子,愿向沙场革裹尸”,“不见亚夫军细柳,谁从介子斩楼兰。深闺独抱忧时意,醉拂吴钩月下看”。爱国报国不让须眉,令人钦敬不已。
清末民初,社会急剧变化,她正值壮年,表示“安能与俗偕,郁郁以终老”,决心振作起来,干一番事业。宣统元年(190),她冲破守旧官绅“有伤风化,流弊日多”的非难,捐资创办汉寿私立女子小学堂,亲任堂长,开郡县兴办女校风气之先。她朝夕勉励,勤恳办学,民国 8—12年(1919年—1923年)三次获省教育厅传令嘉奖,被誉为女士治学的楷模,树为解囊兴学、严谨治学、精心教学的典范,载入省教育史册。后受聘于桃源省立第二女师,任训育主任。
民国14年,回县任劝学所长(后改教育科长)。
适逢省议会通过强迫教育案,实行义务教育,她不辞辛苦,与各方人士商,对民众耐心宣传,一年多时间,发展乡村小学百余所。
易瑜还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。民国13年,筹建县女界联合会,以帅孟奇、黎为助手,坚决反对束缚女子的封建思想,倡导男女平等,婚姻自主,督促女子剪辩、放足、上学,争取女子社会地位,并从自家女子带头做起,以示垂范。同时,兴办民益女子职业学校,设织袜、刺绣、缝纫、印染四科,传授妇女谋生的技能,争取妇女经济地位。民国21年,易瑜逝世于汉寿县城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